校長開講

【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大學多元招生一路走來 收藏

  口述/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賀陳弘 整理/大學問編輯 鄭詠澤   2019-02-02    機械群 , 國立清華大學 , 工程學群

  分享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認為,憑一張考卷的成績進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多元入學照顧到社會不同族群,讓弱勢、偏鄉與不同才性的學生有機會出頭。



我15歲從臺南到臺北念建中,因為那時候上建中就等於上了大學,各地方像我這樣離鄉背井到臺北求學的人很多,我們班可能就超過2成。我那一屆26個班只有3個班是社會組,其他不是甲組就是丙組。除了男生數理比較強的刻板印象,還有大時代的推力與拉力。那年代還是戒嚴時期,父母輩多不願意小孩念跟人文社會有關的領域,另一方面,70-90年代是臺灣製造業的黃金時期,加上十大建設,理工科系有發展前景及穩定的生涯,比起念政治、歷史可能會坐牢又不好找工作,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甲組(自然組)。

我在科學上的天賦不是很強,對化學興趣有限,就剩下土木、機械、電機可以選。進大學前其實對機械系了解不多,只大概知道跟物理的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相關。如果人生重來,有現在這樣充分的資訊跟選擇自由的話,我說不定會去唸經濟或法律。

臺灣目前處於從一元化社會走向多元化的過渡階段,放在大學入學這件事上來說,以前上大學只有聯考一個管道,現在有三、四個入學管道。每當發現一個傳統管道所沒有照顧到的族群或面向,就會新開一個管道來處理,所以有了「甄試」、「申請入學」;後來發現還有弱勢及偏鄉學生特別需要考慮,就有「繁星計畫」;再發現還是有一些學生沒辦法在現有的管道裡被看見,不是弱勢也不是偏鄉,但就不是主流,於是就有了「特殊選才」,特殊選才再往下走就成為「實驗教育」。


賀陳校長認為憑一張考卷的成績進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多元入學才能照顧各類學生。

學習歷程 完整反應學生成長

多元入學從1994年開始到現在已經24年,多元化走到最後應該會成為學校自行招生,而不再是全國性地分管道統一招生。考試跟資料交換還是可以使用統一的服務平臺及驗證機構,但完全由各校自主決定用什麼標準和採計方式來選擇學生。

現在的多元化其實有一點不完整,備審資料能看到學生最後的結果,但看不到過程,呈現出來的信度、效度也常被質疑。108課綱開始實施的學習歷程檔案是很重要的一步,可以看到一個人在高中甚至從小完整的成長過程。

讓學生坐下來考兩天就要憑成績分發進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清華大學前校長徐遐生曾說,人是立體的,一份筆試成績只是一個角度,看不到學生的其他面向,就像再厲害的照片也看不到山的背面。學習歷程就是要看全貌,不應該反對學校去看一個學生的全貌,學校現在看得不好、看得不對可以批評,但是不該說做這件事情是錯的。我自己也是家長,可以理解家長的心態,每個家長都不希望小孩升學的時候碰上改變。改革是漸進的、是困難的,我相信等學習歷程做滿10年,大家就理解了,就好像現在多元入學申請走了20年,已經很少有人抗議這管道的合理性了。

學習歷程資料庫沒有辦法一點一點做,必須一開始就要全面做。但如果學習歷程檔案在申請入學人數只佔5%、10%的時候就開始搭配推動,會比較容易,現在多元入學人數已經超過五、六成,影響的人數多,所以家長及學生會覺得在意。但是早一點開始推學習歷程也會碰到困難,因為用的人少,學校就不會認真做。10年後等學習歷程的採認穩定、成熟了,資料庫有可信度,各校系使用和採認也都很熟練了,那時候如果各大學自主招生,不區分入學管道可能會成功。

繁星學生 表現最佳

繁星計畫是清華大學在2006年的創舉。當初彭森明教授帶回美國29年高教資料庫結論報告,發現影響一個學生在大學的學習表現,最大的因素是他在高中的相對學習表現,而不是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為了找出每個學校最好的學生,本校執行了繁星計畫,追踪幾年的結果也證實繁星學生的表現比其它管道入學的學生好。

繁星剛開始成為入學管道的時候只有3%的名額,當時也是要看學校完整的成績單及上傳驗證機制。今後有了學習檔案,以格式化的電子資料庫就更能夠掌握信度及效度。現在每年全國透過繁星推薦入學的學生已經15%,幾乎已經穿透到全國400多所高中了。長期以來能進入臺清的學生大概來自前面八、九十所高中。繁星計畫讓這些學校的學生看到,只要努力就有出頭天的機會。的確,不論城鄉,每個地方都存在相對優勢的現象,即使在偏鄉,仍有在當地相對優勢的學生,但是繁星確實可以處理城鄉的差異。


賀陳校長指出,同學若具備自我定向、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大學較能成功學習。

自我管理 保證在大學成功

學生在高中有成功的學習經驗,比較能保障他進大學成功。他必須具備自我定向、自我管理的能力。更廣義的說不只是吸收知識的效率,還加上人際關係、情緒管理,這才是一個全方位學生成長的歷程。大學裡沒有人盯功課,也沒有人管一個學生在想什麼,學不學得到東西幾乎全靠自己。如果沒有自我定向、時間管理、自我管理能力、處理人際關係、找出學習節奏的成功經驗,就算進到名校,也不保證會成功。都會明星班上排到60、70%的學生很難說會不會比偏鄉高中前1%學生好。在一個很厲害的團隊裡面吊車尾的學生放單飛後,就像一直跟著羊群走的小羊突然走散一樣,他可能會出問題。繁星計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入學的是相對成熟的高中生,懂得獨立學習和自我管理,這就是大學成功的保證因素。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只是以前的入學方式沒有這個機制可以看到他們。

申請入學的成功之處也是它被抨擊的地方。由於學生只能填6個志願,非得選一個覺得還過得去的科系不可。因為沒有人會把六分之一的機會甚至最好的機會壓在討厭的學系上面,某個程度來說是強迫學生做適性選擇。申請入學目前還沒有搭配學習歷程,有些過度依賴學測成績。但學測的目的是輔助申請入學,而不是決定申請入學,但是在學習歷程資料庫沒有真正全面使用之前,學測幾乎占了決定性的因素,而最多選6個志願的機制,部分達到適性學習的目的。

指考分發填的100個志願裡面,可能有一半你都不喜歡,要是分發到不喜歡的科系,從大學第一天開始就不開心,往往四年都卡在那裡,這樣他的學習就很難成功了。這就是為什麼指考學生相對其他入學管道在大學成績表現比較遜色,因為學生的適性選擇不足。

很多人批評多元入學的「元」是新臺幣的「元」,這其實是觀念問題。一個真正弱勢的學生,如果沒有他的申請資料,就只會看到一張沒有名字的考卷,看不到他是弱勢學生,而弱勢學生的考試成績平均是落後很多的,所以多元入學其實是讓弱勢學生被看見,創造更大的入學機會。我們分析了40萬筆資料可以明確支持這項論點,如果用全國中低收入跟低收入這兩種最主要指標定義弱勢學生的話,他們占社會人口將近3%。在三個入學管道裡面繁星入學的弱勢學生比例最高,大概有1.8%,而申請入學跟指考入學大概只有1.1%。所以對弱勢學生來說,只拿一張考卷給他,是更不公平、不正義的。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賀陳弘 小檔案



★出生:1958年

★現職: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工程碩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 非傳統材料與加工、複合材料加工、奈微米元件製造與測試、晶圓化學機械平坦化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