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情

【108課綱】探究與實作是什麼?怎麼考? 收藏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陳竹亭   2018-01-11    108課綱

  分享

什麼是「探究與實作」課程?如何評量「探究與實作」?

素養訴求重心為探究

「探究與實作」是自然科學領域在素養導向的脈絡下設計的課程。顧名思義此課程分成兩部分,就是「探究」和「實作」(Inquiry & Practice)。這門課初推出,立刻引動許多平常習於動手做、做中學、或動手玩科學、從事教具創新的教師們躍躍欲試,認為昔日知易行難的功夫,終於熬出頭了。但是其中有不少的例子因為教師對動手操作的熟悉,甚至過於著重教具的精巧,而忽略了最關鍵的「探究」才是素養訴求的重心。

問題導向教學

有老師問當年九年一貫要求的協同教學實行並不成功,探究與實作要如何分科實施呢?這門課既然稱為是「領域課程」,不單屬於任何學科,就表示分科教學不是課程實施的必要條件。既不要求協同教學,又不要求分科教學,課程應當如何設計呢?領綱中明確指出最直接的課程設計原則就是「問題導向教學」—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引導學生從「發現問題」著手,有問題才有探究,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實作是手段,探究才是目標。

這門課不像傳統課程是在教完後才開始找問題,而是在開始上課時就要學習找問題。無論是觀察現象、蒐集資訊,都是要使發現的問題更聚焦、更明確;規劃與研究、論證與建模都是要使問題更具體、更合理、更合乎邏輯;最後的表達分享則是要讓問題剖析,闡述得更明白、易瞭解、有說服力,甚至能解決排除疑難。換句話說,「探究與實作」就是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

大型測驗的建議

因為這門課在普通高中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必修學分,所以大家都關心未來學測如何考「探究與實作」。我認為,評量目標當然首要是要檢測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成就。這當然也包括了學生在觀察現象、蒐集資訊、規劃研究、論證建模、表達溝通、合作討論、評價省思上所呈現的認知、技能和情意。建議未來考題可以跳脫目前學測與指考的試題樣貌。

就學科知識而言,只要能提供思考問題需要的相關資料,就完全沒有考試內容超綱的疑慮。因為在探究與實作課程中,「學科知識」本來就只扮演課程的「載具」,而不是做為「學習內容」,當然更不是「學習表現」。也可以說,原則上任何一個專有名詞,只要提供了適當的定義、解釋、或釋例,就可以出現在題目中。當然實際的考題,還是要顧及學生適當的閱讀、理解與思考及作答的時間。

就題型而言,顯然以學習過程為重的「探究與實作」,非選擇題可以呈現較寬廣的檢測彈性與空間。雖然非選擇題在命題、閱卷方面都會增加更多、更大的困難,但是素養或能力導向本來就有這樣的命題趨勢。彙整資料、作圖、製表、論述、解釋、析理、建模……等既然都是核心學習內容,就不能逃避命題、閱卷的困難。至於選擇題,則建議能伴隨以題組、題群方式增加內容的思考連結或思辨過程,必然會更切合學習時的情境。

具體而微的研究法

「探究與實作」其實就是具體而微的研究法。從研究論文中去找素材,然後消化呈現,題材應該俯拾皆是。當然研究的背景知識必須謹慎處理,若是學生缺少先備知識,就要適當的補上。閱讀是少不了的環節。其實課程中的資料蒐集就必須涵蓋閱讀能力。所以,在課程內或大型測驗的評量,只要試題提供適切的背景知識、情境、問題的說明,就能檢測學生處理問題的過程和能力。期待「探究與實作」能以和目前慣行的考試評量不相同的方式來實施。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探究與實作的課程評量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