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文】如何提升長文閱讀表達能力? 收藏
國立玉里高中國文科/余素梅老師 2017-09-08 高中 , 升大學 , 高中國文 ,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 , 國寫
Photo via Visualhunt.com
我的教學生涯有十年在台北,考取正式教師之後於花蓮教書至今已第四年,深刻感受東部地區學生學習基礎能力較為極端,這種現象是每位教學現場的授課教師需要面對的「差異化教學」,對我而言也是考驗自身的挑戰。相較於西部或北部,東部學生之學習基礎顯得不夠紮實,也可說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不強烈,由於競爭母體數不大,他們容易滿足於現狀,這是我到東部地區教學之後所見的現象。
課堂教學最大挑戰就是學生的學習意願低落。要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我認為教師本身需思考並檢討,除充實個人專業能力,更要注重教學技巧,了解學生排斥課堂學習、拒絕聽講的理由為何。不斷自我增能以逐步改善傳統教學方式,並且延伸教學主題結合時事,努力找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教學方式方為因應之道。
107年國文考科變革
107考招變革將國文科選擇題與國語文寫作分開獨立施測,對於東部地區學生最大的影響即為凸顯其閱讀能力不足,亟需加強培養。由於考題趨勢變化,一方面選擇題的題目變長、字數變多,學生必須平時主動養成累積課外閱讀量的習慣;另一方面,寫作基礎較弱的學生在寫作試題上不易發揮表達能力,寫作獨立施測讓不擅於審題和構思的學生更有壓力。
國文學科考試屬於能力測驗,而語文能力是逐年累積的成果。學生在課堂上依個人學習狀況吸收,除了要克服班級差異之外,強化文字表達及批判思考的能力是當前必須積極努力的方向。
東部地區教學端的因應策略
目前學校國文老師社群的共識,就是致力於推動校園閱讀計畫,每學期寒暑假由國文科教師列出書單,鼓勵學生主動進入圖書館借書閱讀,訓練學生主題摘要與延伸思考的能力,或在課堂上以差異化教學策略訓練學生對白話文摘要的發想,以達到使學生不畏懼長文。
目前學生最困擾的部分是文章意象的解讀,常常無法精準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在課程設計方面,需以提升學生的溝通討論、邏輯思辯與歸納統整能力為目標,使用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咀嚼古文並回答問題。
平時測驗除紙本外,亦安排週記分享、生活隨筆、範文練習,學習單上的「學習回饋」項目,也是審查學生學習成效的方式之一。
區域性學生面對考試的困境
國文教學其實也存在城鄉差距,以學生的心態而言,他們擔心自身閱讀能力薄弱而無法消化文本,另一方面生活地域性的影響,導致學生對於時事欠缺關注,敏銳度較低,以105年大學學測作文題目為例,大考中心公布國文科非選題閱卷評分標準,作文題目為「我看歪腰郵筒」,若能就歪腰郵筒新聞及回響,提出個人深切感受或允當評論,只需結構嚴謹、脈絡清楚且文詞優美,即可獲得A等(19-27分)。然而,東部地區的學生較為缺乏掌握新聞脈絡及關切時事的基礎訓練,生活體驗相對弱勢,導致不知如何下筆,多少感到挫敗。
對國語文教育的理念
目前由於授課時數壓縮,導致教學現場教師忙亂,而學生在快速流行文化刺激之下,大部分對教學情境興趣缺缺甚至感到煩躁。令人感動的是老師們仍秉持教育熱忱和教學使命努力深耕國語文教學,不斷改變教學方式,使文學貼近生活,扭轉學生對國文的偏見與排斥,讓學生了解文學與生活連結的重要性,而不是單單為考試而學習,傳授學生正確的文學價值。
以文學貼近生活舉例來說,白話文課文當我教到阿盛的「火車與稻田」,學生可以理解作者所寫火車穿過稻田的景象,因為每天通勤上課,學生坐在列車上眼見的景象即是如此,相對於都市長大的孩子,他們可能也體會不深。另一個舉例就是教到花蓮作家廖鴻基先生的海洋文學,學生比較熟悉,因為太平洋的美是在地學生可以想像的,這些都呈現區域性的教學差異。
東部地區老師在課堂上多用自己蒐集的補充資料於教學時用簡報呈現,例如介紹林懷民的雲門舞集或蔣勳的美學時,說明展演地點在國家音樂廳或國家戲劇院,學生無法了解「國家級的藝術殿堂」因為對他們來說太遠了~~~透過簡報中照片介紹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開啟對文學的興趣,鼓勵學生自我探索,這才是教學的成就感同時也是老師持續發揮教學熱情的主因。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