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科

【108課綱】政大附中地理科,專題實察跨域共備 收藏

  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地理科/陳敏雀老師   2018-07-25    高中地理 , 108課綱

  分享

在進行地理野外實察時,常遇到測量的情況,如:道路有多寬?樓高有多少?坡度有多陡?這時將數學課程學到過的身體尺、三角函數拿來運用,就算沒有帶測量工具,一樣也能達成任務。在進行地形觀察時,也常無意間看到特殊的植物群落與動物分布,如:沙丘旁的木麻黃、林投樹;溪流邊的大小白鷺等,學生可以把生物課程中學過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這種跨領域課程的野外探索課程,對學生而言可以很自然地融合各科所學,反而老師們因為領域專長,只會關注設計單一科目,而限縮了學生跨領域的學習,但透過跨領域教師社群的設立,並進行跨領域共備(編按:共同備課),就可以設計出較為「完整」的課程。而所謂「完整」的課程,指的就是學生透過單一課程的學習,可以進行跨科、跨領域的應用,讓學生學到帶得走的能力,更進一步希望學生能做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自導式野外實察課程,運用跨領域知識

基於前述理念,政大附中的地理科老師們從設計自導式野外實察(Self-guiding fieldwork)的課程開始,先引導學生按圖索驥地進行野外探索活動,慢慢地進行跨科(歷史科為主)及跨領域(生物科為主)的合作,並以學校為中心,來回步行約2小時以內的空間,做為探索的範圍,漸漸設計出包含地理、歷史、生物以及化學科相關內容的探索課程。讓學生進行一趟野外實察時,必須同時應用到跨領域的知識,才能完成野外實察的學習內容,並透過觀察、探索,以文字說明、圖形描繪、攝影等形式,呈現野外實察的作業或報告;回到教室後,透過學生自評、他評及老師評量等多元的形成性評量,完成最後的實察報告。


社會科專題課程,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為了能延續這樣多元探索的能力,政大附中在高二開設了進階的社會科專題課程,讓社會組的學生在歷史、地理、公民三個專題中任選一科,進行更深入的論文研究與撰寫。在專題課程中,老師必須先教授各科的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的相關規範,接著教授相關技能,如:資料蒐集的方法、野外測量的方式、主題地圖的繪製(如:ArcMap、QGIS)、問卷的設計與實施、資料的統計與分析等,再透過學生自訂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專題論文探究與實作,於學年結束前完成論文並進行公開發表。

透過這樣一系列的課程,學生雖然在高中的學習階段中感受到的是:學不完的技能、修改不完的論文,一發表完,學生們總會覺得這門課程終於結束了,但是學生到了大學之後,便會發現高中所學的各學科中,最能運用的就是專題課程學習到的各項能力,當他們發現其他同學都不知該如何進行資料蒐集與報告撰寫時,我們的學生已經能架構好完成報告的步驟,真正學到「技能」,而且可以受用很久,這才是落實「帶得走的能力」的學習。

跨領域共同備課,設計「帶狀」課程

政大附中從95學年度開始實施自導式野外實察課程、100學年度開始開設高二社會科專題課程、104學年度高一跨班選修課程中開設探索課程;課程研發歷程是從「點狀」的活動,慢慢地架構出現行的「帶狀」課程,而且課程所規劃的內容與發展方向,正好與目前12年國教推動的素養導向課程不謀而合。因為在這一系列的課程中,不但可以學習到各科的專業知識,還可以學到做學問時應有的能力與態度,這門科目所學習的內容不僅是社會科面向,也可以運用到其他所有課程中。

然而,像這樣的探索課程或是社會專題課程的研發,並非單獨一位教師可以完成,必須透過跨科社群進行共備,並經過至少3年不斷修改,才能讓課程更臻成熟。這對一直習慣固定教材授課的老師們而言,是很大的挑戰,故高中教師面對108課綱強調素養導向的課程,必須及早規劃並先進行課程試行。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地理實察與社會科專題—政大附中地理科的經驗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