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科

【學測考前衝刺】歷史科四步驟破題法 收藏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歷史科/邱永春老師   2017-01-11    高中 , 學測

  分享

Photo via Visual Hunt

高中歷史課綱,近年來常是媒體與輿論炒作的話題,而為社會大眾所關注。現行高中歷史教科書,是「一綱多本」下的產物。在以往「一綱一本」的部編版時代,學生只要熟讀一種版本,便可學習到相應的歷史知識,而大考的試題設計,也只能在一種版本裡穿梭周旋,考的是學生記誦與局限範圍內的組織能力。教改潮流後,高中歷史課程鬆綁,「一綱多本」成為主導原則,部編版主導歷史教育的年代也逐漸隨風而逝。

一綱多本下的歷史知識結構

部編版歷史教科書,並非一無是處,其基礎知識相當紮實,內容也隨時代變遷補充新的研究成果(例如中、西文化史)。但當時處於冷戰下的世界秩序、兩岸隔離與國內政治特殊狀況,在涉及中外現代史的部分,難免有許多忌諱難言之處。

而即使冷戰結束,兩岸交流密切,台灣內部也完成民主化改革。「一綱多本」下的歷史課綱,仍受到許多因素的牽動:諸如各種政治力量的角力,時空環境的變遷與史學潮流的新趨勢,都會影響歷史課綱的形成與結構組織。幸好制定歷史課綱的委員會,是由大學歷史系各領域之學者群與高中歷史教師共同組成,有一定的專業與理性;課綱草案出爐後,還得通過由另一群學者與高中教師組成的課綱審查委員會審查,提出建議、修正;最後再舉辦公聽會,聽取各界意見而定案。歷史課綱雖無法避免各種因素影響而盡善盡美,但也無法由特定政治勢力獨斷而完全背離基本史實與合理詮釋。

「一綱」既定,便由各出版社各自聘請大學學者與高中教師群,根據課綱進行撰寫歷史教科書,因出版社的要求與撰寫者風格差異,其內容各擅勝場,但課綱要求的重點皆須顧及,再補充知識或以編排巧思來強化自己的特色,還得通過審查才能出版。惟近年來各出版社頗注重與競爭對手的內容差異,而有雜家兼容吸收而趨同的傾向。最近幾年,各出版社頗用心於分類整理大考每年歷史考科試題的命題焦點,編寫納入自己的教材內容中。幾年下來,試數當今之「多本」,「後見之明」或「先見之明」混同齊進,究竟孰先熟後?已無從細分起。

高中生如何學歷史?

廣義的「歷史」,是指過去存在、發生過的所有事物。而過去無法重來,僅有保留下來的事物(包括實物、神話、傳說、口述、文字、影音等各種資料),可做「史料」之用。而包括史家在內的各類人物,根據史料證據,撰寫各種形式的歷史著作,提出自己的歷史見解。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證據搜集與應用資料的功力深淺、個人情感與立場傾向等各種因素,同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往往因撰寫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歷史見解與詮釋。高中歷史教科書也屬於歷史著作的一種,雖受到課綱與種種規範之限制,但也因著作群的不同,而各有自己的特殊風格。

【1.掌握教科書章節關聯性】
此種狀況下,高中生學歷史,教科書絕非唯一的知識來源,尤其在網路發達的今日,透過搜尋獲取歷史材料絕非難事,未必要像以往史家般在浩瀚的書海中「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史料」。但正由於知識之易得,辨別史料與分析判斷真假的核心能力,因此更顯重要。如果比喻歷史材料是「魚」,那麼「核心能力」便是得魚的工具,而懂得欣賞各種魚類生命的美麗與特殊性,便是高尚的歷史情懷與學習歷史的核心價值。

因此,高中生取得歷史教科書後第一件事,是用最快的時間將整本課文迅速瀏覽一遍,掌握大致內容與各章節彼此之間的關聯性。

【2.將章節標題轉換成問題】
其次,是將各章節的標題,從肯定句便成疑問句。因為每個大章節,象徵一個時代的特色,而標題便是重點所在。例如,標題如果是「西周封建制度」,你便將之化為疑問句,可自問「何謂封建制度?」「周朝為何要實施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內涵是甚麼?」「封建制度為什麼逐漸走向瓦解崩潰?」當每一個標題化為疑問句時,它才成為一個歷史問題,引起你神探追蹤辦案的興趣,課文內容也才能引發你的思辨,而課文不足之處,你也想要另找資料來解決問題。當你能根據證據,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以白話文把每一個章節與標題,探究史源並將之脈絡化,深入當時的時代場景,解釋得合情合理,那就表示你已經具備了學習歷史的核心能力。

【3.利用圖表歸納整理重要脈絡】
再來,課文的內容龐雜,要有方法將它歸納、簡化成容易記住的概念。例如:讀書時隨手摘錄重要資料並抽繹出概念寫於筆記中、為每個時代編製大事年表、整理每個時期之「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學術思想」之重要大事表格;以不同顏色與粗細線條的心智圖分別連結主次概念;以故事化的幽默口訣記住條約、帝系、結盟國、族群分類與分布等重要內容;以手繪地圖或示意圖,注意地緣政治、戰爭經過或國際關係演變等,都是非常簡單有效的學習方法,一旦開始動手做,就能逐漸摸索出自己最拿手的記憶與理解模式。

【4.廣泛閱讀歷史名著】
除了歷史教科書外,每個學期至少再找數本通俗或專業的歷史名著,讀讀教科書以外的優良作品,才能有脈絡的領會一家之言。例如,對先秦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好好讀些司馬遷《史記》裡的重要篇章,不僅能提升語文與閱讀能力,還能體會這位大師「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深奧功力。無論今古,必有傳世不朽之歷史作品,與其把時間完全花費在教科書內容的記誦,還不如好好領略一下大師們樹立的風範。

總之,學習歷史非僅記誦年代、人名與事件,而是基礎知識與思維能力並行,從閱讀與證據中提萃出重要歷史概念,以「歷史思維」進行思考,獲得「鑑往知來」、「知人論世」與肯定生命價值之歷史修為。

高中生如何考歷史?

在考、招分離的政策下,大考中心是國內非常專業的命題機構。以歷史科試題而言,有其命題、選題、修題、審題之嚴謹作業程序。尤其近年來在命題技巧與試題內涵、形式上,逐年進化,爭議性的題目已不多見。

在一綱多本的原則下,大考中心會蒐集各版本教科書與歷屆大考、各區模考試題,避免重複,以期每年題目皆能創新又不偏版,且能以史料證據來測驗學生是否理解重要史事概念與因果關係,甚至以證據補教科書闕漏不足之處或尋求不同的歷史解釋。在此情況下,教科書雖盡力蒐集各家精華,卻絕非定論。也就是說,歷史事實也許不能改變,但歷史解釋永遠有例外,不可能被各版本之教科書內容所完全框架。

【四步驟破題法】
因此,考生面對大考試題前,平時可先針對歷屆試題多加練習。
1.首先要從題幹提供的文本史料或敘述中,先抓出關鍵概念。

2.接著為題幹的內涵做出時空情境的定位(因為特定的人事物,只能發生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

3.再來找出題幹與選項間的因果關係,以歷史思維進行辨證(換句話說,如果題幹與選項提出與教科書不同的證據與解釋,你必須依靠試題內涵進行回答,而不是硬套教科書內容來作答)。

4.最後再判斷該段史料的特殊背景與立場(例如,洪秀全、曾國藩、英國大使、孫文等人,在提及太平天國時,立場必有差異,留下的史料敘述當然也會不一樣)。

經過以上步驟,大致可以得出選擇題的合理選項。而非選題,也可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判讀,再加上平時訓練有素的論述能力,才能在正式上陣時,駕輕就熟,獲得自己滿意的成果。

總之,「文本閱讀」、「史料證據」類型的試題是大考歷史試題的趨勢,史料內容的取材更是來源廣博,遠非教科書所能涵蓋。惟有訓練培養自己紮實的歷史功力,才能以庖丁解牛的技巧,輕易化解各種類型的歷史試題之挑戰。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打開歷史天窗說亮話 ! ──高中生要如何學歷史、考歷史?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