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考情

高職升學如何選校? 收藏

  國立臺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輔導教師/吳碧鶴   2019-02-14    統測分發 , 四技甄選 , 技職繁星 , 統測 , 技優保送 , 技優甄審

  分享

在1985年左右高職生仍以職業教育為目標,畢業即就業。不到幾年功夫,在2010年左右高職生升學大學已超過76%,各大學可以不必設招生組,臺灣從北到南的各個大學學生來源自是源源不斷;有趣的是,一樣不到幾年功夫,從南到北大學逐漸面臨招生嚴重不足,從聯招招生不足、獨招又招不足再獨招,面臨不得不退場的冏況。這樣的改變有其社會、經濟、時空、價值觀等變化因素,茲小述如次。

高中職會依據學生情況提供建議,做為校系選擇參考。(臺南高工提供)

社會變遷與價值觀 對於高職造成顯著影響

【一、家家少子化傾向】
少子化已是全球性的家庭成員模組,臺灣家庭也不免迎向此威暴之中。七、八十年代時生育政策以「2個孩子恰恰好,1個孩子不算少。」鼓勵國人少生,看到生育率節節下降之時,加以政經因素促使失業率爬升、薪資低靡、社會價值觀念由「養兒防老」改變為「養自己最好」,科技發達網路友誼助長遲婚、不婚、不育,視養兒育女為畏途,諸此因素導致目前臺灣人口結構已出現的少子化型態的社會現象。如今臺灣各縣市政府以發獎金鼓勵生育,仍引不出國人勤於生育的誘因。影響所及,國小、國中、高中職、大學,各階段學程學生來源短缺,學校甚至面臨招生不足學校即將關閉的現象,少子化顯然影響了各級學校招生來源。

【二、學以致用比例降低】
傳統社會中讀書、學習目的單一化,總會順利畢業,畢業走出校門接著依所學專業直接無痕接軌進入職場就業是很自然的事,那時候深信不移的哲理是:只要多讀點書、比別人多點學習就可以為自己改變命運,可以為家庭、社會做出貢獻。

曾幾何時,「學」與「用」的聯結比例日趨淡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高職或科大畢業生在各行各業如餐飲店、便利店、大小賣場、大小企業公司等服務,常發現所用非其所學,所學卻無所用之處,所學與所用的相關性已有相當差異。四年專業學習卻與職場靦腆脫軌,常猶豫大學期間所讀專門學系能為學生的未來帶來什麼契機?

【三、科系選擇考量性降低】
由於社會浮現學以致用的想法已經淡了,高職生選擇大學科系就讀所培養的專長與自己將來畢業後就業工作內容相關不大,既然「學」與「用」之間的關係降溫,科系選擇考量性自是隨之降低。不乏高職生以讀大學為目的,為讀大學而讀大學,好不好讀、好不好過、輕不輕鬆,未來工作好不好找,「學習」放兩邊,「學歷」擺中間,「船到橋頭自然直」,當前的熱門學系,未來可不一定保證也是一枝獨秀的熱門產業需求。科系選擇不必煩惱太早,先讀大學為目標,其實未來轉行稀鬆平常,進入職場後,「邊做邊學」很自然,不斷換工作不會很徬徨。大學選擇也以較輕鬆的態度來面對。

【四、打工比例有增無減】
不少高職學生期待有打工機會,學生打工各有各的目的,也許是為體驗、為生活費、為協助家庭負擔、為學費等,能在課餘有打工機會,滿足一邊打工一邊讀書的成就感,尤其是課餘能活動在車水馬龍繁華的都會區賺取生活零用錢,滿足自己生活所需的欲望,似乎成了高職生就讀大學頗為期待的必修功課。學生打工的動機不盡然是家人少給而缺錢,有大部分的想法是想獨立、想體驗、想考驗自己的能力,大部份學生感受家用不足,無法滿足在外生活需求,且現行物價高於所得,一杯飲料費用竟直逼一個午餐價格。青春本無價,學生打工之時是以青春換金錢,所得是否與青春等值?是否有其附加價值?也是值得衡量深思的問題!

【五、迷惘難解的新世代】
高職輔導老師最常接觸到學生在高三下學期初階段,帶著憂慮迷惘的眼神走進輔導室,因為對於接下來的生涯路很迷惘,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才是最適合的自己。

事實上,這個「聲光時代」的年輕人不是「海浪滔滔我不怕,張起帆兒向前划」年代的父母容易理解的,但不可否認的,他們卻是最值得陪伴和培養的孩子。因為他們是最富於創意和獨特性的,高職階段的孩子常常沒有目標卻很有夢想,不知道什麼是苦卻很想和同伴一起去嘗試苦滋味。他們與父母不很熟,與學校的老師又時有衝突,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兒,卻很有闖盪社會的勇氣,這群孩子是在迷惘中成長,迷惘或許是他們成長的關鍵。

【六、大學威望淪落】
讀大學是高職生的生涯重要階段,能從大學畢業代表已榮獲高智識能力人才保證的表徵,成為大學生便是高職生力求上進的動力,隨著廣設大學的結果,學測70分可上大學、統測100分可上科技大學,曾幾何時大學的威望淪落,大學學術能力保證的招牌已難振聾發聵,已經有許多大學為招生焦頭爛額,招生快成為學校行政單位最困難的惡夢工程。

二十年來臺灣教育歷經不斷教改,各階段的教育制度都有大幅度調整和不斷創新,加以資訊發達,鄰近國家大學教育經營樣態也多有所可取,顯而易見的可以看到大學如百貨公司般林立,大學校系更因應學生選課需求設立出奇推新的系別,例如因應高職生對烹飪的喜好設置了餐飲系、因應高職生在運動健身的需求,許多大學都開設運動休閒相關學系等等;臺灣的大學教育已廣開門扉,正邁向普及化、自由化、多元化甚至社區化了。

地球村、世界一家的思維已成為世界大學教育的潮流。(臺科大提供)

大學端應注重學生需求以吸引更多學子就讀

我們這個臺灣土地面積有限,大學設立密度卻不低,正因為大學廣設,學系五花八門如雨後春筍,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來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興趣、性向、能力的大學校系來培養自己、教育自己。時下高職畢業生以怎樣的角度、眼光來選擇大學就讀?在輔導室每年陪伴輔導如何選擇大學的高職學生不知凡幾,不同家庭樣態對子女選讀大學校系也各有選擇的思考背景,以下即以綜理本校高三學生怎樣選擇大學的思維舖陳一二。

【一、產業合作的吸引力】
目前高職畢業生一畢業即就業的比率大約不到5%,大部分的高職生還是選擇升學科大,事實上學生真正的想法是想就業卻又想和大家一樣升學,希望既能早日進入職場卡位,又希望能在學歷上與人一較長短,不落人後,所以科大若能同時與產業合作機制,當能吸引學生意願就讀。例如南部某金融管理學院即以畢業即可進入集團服務為號召。

【二、國立收費提升學生就讀意願】
私立大學註冊費看科系大約是國立大學的2-3倍,常發現一些比較有想法的高職生對某科大某學系特別鍾愛,心中極盼望能就讀,但如果礙於高昂的學費而無法就讀,對大學端或高職生都是一種遺憾,若能比照國立收費栽培有意願有能力的學生,不但校方能贏得栽培人才的美譽,學生更是獲益良多,若學習有成他日亦是社會國家棟樑,南部某私立大學以國立大學收費廣為人知,同時意外成就了學校的招生亮點。

【三、追上國際化潮流,注入彩色校園】
地球村、世界一家,已是世界上大學教育的潮流,臺灣英語教育學了10年無法開口,外國人在臺灣1年即可在臺灣通行無阻,大學端若也廣納外籍師資、外籍學生,塑造一個國際化的大學校園,活絡國際化師生交流,刺激學生學習外語的附加目標,學生自覺確信自己外語能力必將提升,也將吸引學生選校焦點,引領學生參與國際化潮流,地球村大學原來就在眼前。

【四、教授走出研究室向高職生SAY HELLO】
世界大學名校美國哈佛大學為因應世界性少子化也遊走世界宣導校系,各大學教授又怎能安坐研究室?高職生每年都為甄選入學的面試而忐忑不安,為解決學生的擔心,學校一定請到大學端的科系教授為學生模擬面試,感謝大學教授不吝指導,言無不盡,為學生提出中肯的建言,教授對學生的盡心指導也感動了在場師生和家長,紛紛表示眼前就有最優秀的科系指導教授值得追隨,為什麼要去讀完全不知是否會受完善指導的校系呢?

【五、精彩的通識教育,學長姐來宣揚】
高職生2學分的生涯規劃課程要將12課內容包括自我探索、生命教育、性別教育、婚姻教育全部授完簡直不可能,即使授完也可能是騎馬看花難以盡興,如果大學能延伸生涯規劃課程,與高職教師協同教學,提供精彩的通識教育,培養學生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且對不同的學科領域也有所涉獵,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培養出人格完全、完整的人。

這樣的課程是能感動人的,當學弟妹為修課內容諮詢學長姐時,這科令人刻骨銘心的教學內容將也能吸引高職生認識大學教授的教學品質,心中自有定奪。

【六、配合興趣,建立彈性主、輔修機制】
高一入學時已經分流高職3年的研讀科別,高職3年的學習有些學生固然清楚自己的方向,也有不少學生在轉修或輔修的十字路口彳亍猶豫,選擇了志願學系卻不是自己的志願科大,選擇了志願科大卻上不了自己的志願學系,大賣場式的科大友善的提供一次買足所需,釋出更多協助興趣探索的機會,建立彈性自主輔修機制加上優良師資所提供專業諮詢,如此友善校園相信能令更多的高職生有更多的安全感。

【七、關注家庭教育,親師座談不缺席】
雖然有不少父母認為子女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這句話對不少的高職生而言仍有不輕的壓力,選校或選系徵詢父母的想法意見占有不低的比率,父母的現實考量,校系選擇比較對高職孩子相信有一定的影響因素。高職生的父母親對子女讀哪個科大的關心度並不少於孩子,當初入學高一的想法是決定走職業教育,延伸的科大是否能實現加深研究、累積專業實力?對父母而言是一種檢核,在高職階段三年中有6次的親職座談會,科大若能提供校系經營願景,讓父母理解校系的發展方向與未來出路,更能堅定校系選擇考量。

「條條道路通羅馬」雖然是一句老掉牙的話,但是每年都用這句話撫慰了多少高職生選擇大學時忐忑的心,每個人都想要一個心目中的第一校,事實上,選對了校,日後永遠幸福快樂嗎?選錯了校,日後永無翻身之處嗎?張忠謀說失敗的經歷使他知道怎麼成功。馬雲也說他的成功來自失敗,清楚選擇大學這件事之後更重要的事是確立日後長遠的人生方向,以及面對未來所需要的專業能耐。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高職輔導老師看學生選擇大學的考量因素──臺南高工觀點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