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辦理有機與友善農業教育訓練班 培育有機與友善農業專業人才 收藏

  國立嘉義大學   2024-08-21    國立嘉義大學

  分享

嘉義大學為培育與服務有志從事有機與友善農業耕作人才,輔導一般農民轉型有機農戶,鼓勵有志從農學生從事有機暨友善環境耕作之栽培,8月7日至18日辦理「有機與友善農業六大類型教育訓練班」12場次、96小時課程,總報名人數達1,500餘人,顯示民眾對有機與友善農業專業課程需求之殷切。

本訓練班由農業部農糧署經費補助,主辦單位為嘉大農場管理學位學程、協辦單位為農藝學系,並由農場管理學位學程侯金日主任負責課程規劃,開設班別包括有機友善蔬菜栽培技術與經驗分享班、有機農場經營管理與行銷班、有機友善雜糧作物與個別雜糧作物栽培技術班、有機友善果樹與瓜果栽培技術與分享班、有機友善茶栽培技術與經驗分享班及有機友善水稻栽培技術與經驗分享班等六大類型教育訓練班。

有機友善蔬菜栽培技術與分享班由農糧署郭璦榛技正講授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輔導措施,嘉大兼任教師張山蔚老師講授有機肥料與液肥製作、蔬菜病蟲害管理,胡安慶講師講授蔬菜園水分管理及侯金日主任講授蔬菜田雜草管理與識別課程,並邀請桃園御圃有機農場、彰化台盛農場、雲林福田農場及臺中荃賀生技農場4位場長,分享大農場經營之道與小農場生存之道等寶貴經驗。有機農場經營管理與行銷班規劃有機農場規劃與經營管理、有機農產品行銷策略、有機農產品資訊應用與網路行銷、有機農場品牌策略與創意行銷課程,分別由嘉大科管系盧永祥教授、行銷系蕭至惠教授、農學所校友李惟裕場長及中興大學李皇照榮譽教授擔任講師,課程內容從農場規劃經營、農產品行銷策略、品牌建立與網路行銷,內容精彩、實用性極高。

雲嘉南地區為臺灣雜糧大宗產區,國產有機雜糧更受消費者所喜愛,因此有機友善雜糧作物與個別雜糧作物栽培技術班參加學員達230人。課程涵蓋政策面與技術面,由農糧署董蓁科長主講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政策推動與展望;嘉大教師講授有機友善雜糧作物栽培土壤養分管理、病蟲害管理、田間雜草管理與識別。今年特別強調個別作物有機栽培,由臺南區農改場吳昭慧前副研究員講授有機大豆,農友種苗公司嘉義研究農場吳彥延場長講授有機玉米,原鄉生態農園郭明源場長講授有機綠豆,侯金日主任講授甘藷、馬鈴薯、落花生、紅豆、意苡等五種有機雜糧作物,將近20年有機雜糧作物之研究經驗分享給學員,學員受益良多。有機果樹栽培技術與分享班參與學員達400名,課程包括有機果樹栽培技術、病蟲害管理、肥培管理與草生栽培,分別由嘉大江一蘆副教授、林明瑩主任及屏科大林永鴻教授授課;個別瓜果類有機花胡瓜、有機洋香瓜、有機小果蕃茄、有機火龍果與有機木瓜栽培管理由臺南區農改場研究人員支援授課,並邀請有機火龍果、有機鳳梨與藍莓業者分享栽培技術與經營效益,希望透過理論面、技術面及生產面的探討,提供學員兼具理論與實務之專業知識。

有機茶栽培管理技術與經營分享班由農業部茶暨飲料作物改良場支援有機茶栽培管理技術、有機茶園合理化施肥與養分管理、有機茶園病蟲害管理等課程,並邀請桃園龍潭、嘉義竹崎石桌、南投名間、竹山、鹿谷等獲獎之有機茶農分享有機茶栽培經驗,期能拓展有機茶之種植面積,確保消費者能喝到最健康的有機茶。有機友善水稻栽培技術與分享班由臺南區農改場陳榮坤分場長講授有機水稻栽培與肥培管理技術,嘉大黃啟鐘副教授講授水稻田病蟲害管理,侯金日主任講授水田雜草管理暨雜草生態與識別等課程,並邀請臺東、屏東、雲林、臺南6位有機水稻栽培之農企業場主分享栽培經驗,對有機水稻栽培、肥培、病蟲草害管理與業者分享進行一系列課程解說,由淺入深讓一般農民與有機稻農獲得寶貴的專業知識。

侯金日主任表示,臺灣有機與友善耕作栽培已達26,176公頃,種植面積持續增加。嘉大自109年起開設有機與友善農業相關課程共30班,受訓學員達3,000人以上。本次課程實際參加學員達1,200餘人,專科、大學與研究所畢業者達8成以上,更有博士學員報名參加;從事一般農業之專業農民達4成、從事有機農業栽培者約3成,一般民眾占2成,有志從農青年與學生占1成;學員年齡從15歲至82歲,以30-60歲者居多,約450位為40歲以下學員,顯示有機農業與友善環境耕作栽培能吸引年輕人投入農業,參與者可望得到最新專業知識與實務經營之道,來強化自身專業之不足。嘉大將持續強化有機農業專業能力,成為雲嘉南地區有機農業推動學校,服務從事有機與友善環境耕作之農民,將技術與產業及實際應用相結合,以發揮更大綜效。

圖1:有機友善蔬菜栽培技術與經驗分享班參與學員合影

圖2:有機農場經營管理與行銷班參與學員合影

圖3:有機農場經營管理與行銷班參與學員合影

圖4:有機友善雜糧作物與個別雜糧作物栽培技術班參與學員合影

圖5:有機友善果樹與瓜果栽培技術與分享班參與學員合影

圖6:有機友善茶栽培技術與經驗分享班參與學員合影

圖7:有機友善水稻栽培技術與經驗分享班參與學員合影

 返回  

  相關連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