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

人文相關學系畢業能做什麼? 收藏

  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許又方   2017-03-30    國立東華大學 , 想想

  分享

「人文」充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圖源:StockSnap @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隨著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台灣高教學府的招生也愈來愈困難,其中人文學科面臨的狀況尤其更為艱鉅。不久前,筆者為了希望本年度招收的新生都能來註冊,特別一一打電話去「遊說」,因此有機會與一位自稱在資訊界服務多年的家長就目前畢業生出路的問題交換意見。

這位家長早年畢業於名校電機系,退伍後立即參與台灣正在起飛的電腦資訊風潮,如今已是事業有成的電子工程師。他很直率地問我,他的小孩如果讀完華文系,畢業後能做什麼?

這無疑是個純職業導向的觀念,把受教育的目的等同於職業訓練,雖然未必妥當,卻是個無法?避的現實問題。我不打算從本系畢業生實際就業的情況回應他,而是試圖將人文概念導入實際產業來說服他。因此,我開宗明義告訴這位家長,我們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任何事物,只要是與人有關,都離不開文學,或廣泛地說,離不開人文的範疇。

人文素養讓生活更優雅

「人文」是什麼?拆開來看,就是「人」+「文」,「文」是「文明」,也是「文化」、「文采」,當動詞用則具有「文飾」的意涵。簡單來說,人文就是要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和諧有序,更具有美感。過去數千年來,人類任何生活上的發明,無疑都是在朝向「人文」這個概念發展,科學如此,商業發展也是如此。

我以汽車為例,問這位家長開什麼車。他回答是B牌的名車。我再問他,為何買這款車,他說因為性能好、安全、品牌口碑佳。我又問,顏色呢?外型呢?他說顏色跟外型都是他喜愛的,覺得這部車很典雅。不知不覺中,這個家長其實已經觸及「人文」而不自知。我告訴他,一部汽車的外觀除了考慮空氣力學外,最重要的是必須在第一時間攫獲消費者的審美喜好,如果顏色、外型無法觸動購買者的美感經驗,性能再好也是枉然。其次,一部車的乘坐與操作也必須符合「人」的心理與生理需求,如果設計者欠缺人文的陶養,那麼他設計出來的東西充其量只是「機器」,卻無法符合人的需要,更不可能受到大眾的喜好。因此,一個好的發明家或設計者,當他準備製造某個產品時,必然要考慮到人的因素,一旦他意識到此,他就已經接觸到「人文」。

這位家長果然聰穎,他聽我這麼解釋後立即能舉一反三:「所以像手機設計、建築景觀,乃至家電的外型,也都與人文有關?」沒錯,的確如此,設計者如果沒有豐厚的人文素養,很難創造出令人驚豔的產品。我這麼回應他。

一輛好車也需要考慮人文因素。(圖源:c BMW台灣總代理 汎德)

人文創意無法被機器取代

此外,我也提醒這位電腦高手家長,拜電腦發達之賜,世界的距離愈來愈短;但電腦只是載體,真正影響人類的是電腦所承載的內容。我舉風靡全球的韓劇為例,那些編劇、導演、美術設計,幾乎都是學人文(含藝術)出身的,當你或你的家人在電腦、電視上收看這些戲劇時,他們正在接受韓國文化的洗禮,不知不覺認同它,並願意為它掏出口袋的錢。家長略略吃驚地說:「這就是文化侵略?」你要這麼說它也可以,而且說得現實點,它賺錢的速度,造成的影響力,遠超乎你的想像。台灣的產業之所以不斷在落後給日本、韓國,甚至剛崛起的中國,就在我們的企業主往往輕視人文。未來任何工作都可能被機器取代,但源自人文的創意不會。

如果我們從更大的領域來看,人文更是決定一個國家發展高度的關鍵。一個具深厚人文涵養的國家,其公民的守法與容忍精神愈高,社會必然愈有秩序、愈和諧,國家處在安定的狀態下,經濟的發展自然也就更平穩。這也就是為何在3000年前,當孔子回答弟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提問時,會回答「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原因,「好禮」就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展現。目今中國崛起,整個國家沉浸在「脫貧致富」的狂喜中,但時有所聞的「土豪」不文明行徑卻也不斷在重挫這個新興大國的形象,讓全世界的人看得瞠目結舌。中國政府顯然意識到這種亂象將衍成嚴重社會問題,於是開始在共產主義燒夷的歷史灰燼中將孔子思想翻出來,試圖以此重建傳統的人文精神。原因無它,看清楚人文發展對國家安定與進步的重要性而已。

短短20分鐘的交談,這位家長終於以欣然的口吻說,謝謝老師的啟發,我百分之百願意讓小孩去讀華文系!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華文系畢業能做什麼?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