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遇見北大:暢談教育鬆綁與翻轉 收藏
大學問編輯部 2017-03-16 大學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等教育的目標到底是什麼?當大學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大學針對教師的教學該進行什麼樣的思考與改變?針對這樣的議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張國恩2月24日下午受北京大學邀請進行一場「21世紀高等教育兼論翻轉教育思維」的演講,暢談科技帶來的教育新思維,以及老師和學生所要面對的困境,甚至大談教育鬆綁、跨領域學習的想法。
大學須促進學生統整學習與多元理解
面對網路科技的進步,高等教育也面臨重塑的問題,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與臺師大校長張國恩對科技時代背景下,大學所扮演的角色提出許多疑問,昨天兩人在演講之前,針對當今的高等教育問題進行討論。北大校長林建華指出,大學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的規模,他憂心學校教育已經跟不上時代,甚至老師的教學已不符合社會的需求,所以現在所關心的不僅是學校的建設,而是教師的提升和學生的需求。張國恩亦表示,科技不代表創新教學,教師不再是本位主義,而大學的價值絕對不再只是企業培訓人才的場所,而是一個促進學生統整學習、提供多元理解的環境。
「大學不該有退學制度;應該是一個天天有畫展、周周有音樂會的環境;大學應該幫助學生規劃世界足跡地圖…..」張國恩指出,教育不該有太多限制,大學可以說是人力資本的養成的場所、提供人們對真理追求的環境,大學是提供全方位環境的地方,大學是個平台,首要考慮學生生涯輔導與職能探索的適性發展,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架構與教學設計,打破以教師自我立場為主的課程規劃方式,未來教師要更能掌握未來趨勢與產業發展需求的跨域整合。如此達到因材施教、適性學習。強調老師不再是權威代表,不能在有限的能力中限制學生的發展,更不要以為科技帶來的教育模式就是翻轉教育,而是要了解科技帶來的創新教學模式。
學會觀察與跨領域運用,才能創造自我價值
張國恩認為翻轉教育並非侷限在科技教學上,他也對學生談起網路時代所引發的「迷失概念」議題,他認為許多學生認為網路世界可以解決所有疑問,但卻可能取得錯誤訊息而讓學生迷失其中,他認為應該學會觀察,對於未來,也思考如何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跨領域的運用才能創造自己的價值,他更強調meta- knowledge的重要性,因應科技帶來的創新教學模式,他鼓勵跨域與統整學習以促進多元理解。
面對世界的競爭,張國恩認為大學不是企業管理化,本身要做到企業化管理,以提升競爭力,克服國家經濟成長率下降、高齡化社會,以及低就業人口的結構性因素等問題,維持高教品質增進全球移動力以發展國際化校園、運用數位科技於校務研究與教學活動、建立具多元價值與效率的校務經營文化。
大學不僅學習知識,也學習合作與共生
張國恩分享師大許多做法,包括減少必修學分數與授課時數,以增加學生學習機會。與技術型高中合作「生活技能通識課程」,讓大學生回到高職去學習實作技術。也取消「雙二一退學制」,重視學生學習權利及回歸教師評量權;率先廢除「操行成績」,培養學生自律能力;率先設置「專責導師」,進行全方位學生輔導;率先設置「社團人專業領導培力學分學程」,專業學識課程搭配社團實務經營。
張國恩說,每個人都要尊重多元的校園價值,自由自治的校園文化,每個人不該有「只要我不喜歡,你也不可以」的想法。對於來自哈佛大學的留學生認為大學許多知識可以從互聯網得到,技術可以透過實習在企業中學習,大學存在的價值是不是只剩下提供文憑,張國恩則回應,大學不只是學習知識的地方,而是提供一個多元的環境,讓學生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學習,並學會與人共同生活、合作。